緣起與開端
2007年9月15日,第一屆「樹林紅麴文化節」在樹林中學大操場揭幕。當時仍是臺北縣政府時期,樹林為縣轄市,市長是由市民投票選出的。市長陳世榮在籌辦同時,也發行《發現樹林紅麴的魅力——文化導覽手冊》。這本手冊不僅是當年的宣傳品,更像是一封「寫給未來的信」,讓我們在近二十年後重新檢視當初的企圖與理想。
手冊中提出了六大核心目標:
產業永續經營
發揚傳統文化
營造樹林意象
提昇產業價值
力求鄉鎮共榮
促進城鄉發展
並規劃了近程、中程與遠程三階段,分別聚焦於「文化與意象」、「產業與共榮」以及「永續與發展」。
「提到樹林就想到紅麴」
在市長序文中,一句口號成為活動的核心精神:「提到樹林就想到紅麴,提到紅麴就想到樹林。」
當年的導覽手冊中還設計了「紅麴文化產業旅遊發展據點圖」,規劃七大旅遊主題:
寺廟之旅:濟安宮、海明寺、鎮南宮、吉祥寺、淨律寺
知性之旅:勝和煤礦舊址、山仔腳史前遺址、狗蹄山遺址
古蹟之旅:後村圳紀念碑、聖蹟亭
泡湯之旅:南寮福德宮冷磺泉
美食之旅:紅麴宴、紅麴風味餐
踏青之旅:青龍嶺步道、大同山步道
賞花之旅:河濱公園荷花池、柑園向日葵花田
然而,十九年走來,今日的紅麴文化節僅存「美食之旅」元素,其餘多元文化資源卻未再被延續,令人感到可惜。
當年的疑慮與突破
回顧市代表會主席連明智的序文,更能看出當時的背景。他直言:「樹林人引以為傲的紅露酒沒有了,地方特色到底要怎麼呈現?」
事實上,樹林酒廠在1999年即已遷至林口,紅露酒風光不再。如何重建地方特色,成為市政團隊的挑戰。最終,透過「紅麴」意象,發展出紅麴市餅、紅麴套餐與紅麴小吃等系列美食,產業界也成立「樹林紅麴推展協會」,逐步讓紅麴成為新一代的地方代表。
當下的檢視與反思
隨著時間推移,紅麴文化節逐漸簡化為「美食活動」。原本規劃的踏青、賞花、知性旅遊與古蹟巡禮,幾乎都被淡化。這代表著當年的「文化願景」並未完全落實。
事實上,樹林擁有相當多元的文化資源:
荷花池可結合夏季賞花活動
冷磺泉能在盛夏成為特色體驗
青龍嶺、大同山步道可成為季節性市集的亮點
這些潛力若能融入節慶設計,紅麴文化節將不再只是「品嚐紅麴」,而能成為全年皆具吸引力的多元文化品牌。
展望第二十屆
當初的願景是透過紅麴文化帶動地方發展,成為「樹林的代表意象」。如今二十年將至,紅麴確實留存,但更大的挑戰是如何讓這個文化節回歸初衷,並整合樹林的自然、人文與歷史資源。
未來,紅麴美食仍可作為最強的「伴手禮」,但活動設計應更具彈性:
賞花之旅:可安排在6、7月荷花盛開之際,讓民眾於夏日晨間賞荷,享受清涼氛圍。
泡湯之旅:則能選在盛夏,移師南寮福德宮,推廣臺灣少見的冷磺泉,消暑又具特色。
踏青之旅:可結合春秋涼爽氣候,在青龍嶺或大同山步道舉辦市集與健行,兼具文化與休閒。
文化巡禮:走訪古蹟與遺址,則是一年四季皆宜。
如此一來,七大主題不僅能避免集中於單一時節,也能依不同季節展現多樣面貌。樹林確實蘊藏豐富的文化層次,如何靈活運用這些資源,回應「一鄉一特色」的初衷,紅麴文化節不僅是吃喝的市集,更能成為帶動觀光、產業與認同感的文化品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