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

防空避難處所真的能避難嗎?

 

🛡️ 新北市樹林區後站周邊防空避難處所問題檢視報告




面對當前區域情勢升溫與戰爭風險逐步浮現,「防空避難」不再只是歷史課本中的詞彙,而是我們生活中可能面臨的現實場景。

近年政府積極釋出防空避難處所的開放資料,民眾也可透過 Google Map 查詢家附近的避難點。

然而,這些標示的避難處所,真的能夠避難嗎?它們是否具備基本的安全、容納與通行條件?

本篇文章以新北市樹林區後站地區為例,實地查核政府標示的防空避難處所,揭露其位置錯誤、容量灌水、制度鬆散等問題,並提出具體改善建議。希望能為台灣的在地防災政策,提供一份來自基層公民的觀察與思考。

📍 一、調查範圍簡介

  • 調查區域:以「樹林火車站後站」周邊為核心
  • 範圍界線:
    • 東:中山路一段(含後站街)
    • 西:大安路
    • 南:中山路二段
    • 北:保安街一段
  • 涵蓋行政里:10個里
  • 總人口數:約38,000人


🧭 二、避難處所現況統計

項目數量/說明
登錄避難處所數量82 處
總可容納人數61,578人
每平方公尺人數標準5人/m²(行政內規)

❗ 三、主要問題彙整

1️⃣ 標示位置錯誤嚴重

  • 錯誤點位數量:至少 25 處
  • 典型案例:
    • 樹林焚化廠實際位於中山路三段(樹林與鶯歌交界),卻誤標在中山路一段


2️⃣ 可容納人數明顯灌水

  • 例如:備內街37號並無地下樓,面積僅 40.02m²,卻登記容納 402人(=10人/m²)



3️⃣ 資料未定期更新

  • 調查顯示資料 已有超過5年未更新
  • 避難設施用途變更卻未反映在政府資料中

4️⃣ 抽核制度未落實

  • 規定應半年抽查一次
  • 實際上 新北市警察局未定期執行,資料錯誤延續多年

🧮 四、制度性盲點簡述

問題類別說明
計算標準不合理使用5人/m²估算,未考慮結構柱位、動線、安全等因素
缺乏實地確認多為行政導入點位,無現場核實是否具避難機能
清空機制困難多為地下停車場,戰時難以短時間清空車輛

🧾 五、建議與後續行動

  1. 公開面積與計算依據:政府應同步揭露避難空間面積與人數估算邏輯,避免空泛灌水。
  2. 建立民眾通報機制:讓社區居民可舉報「無實際避難功能」或「標示錯誤」之處所,由公部門審查修正。
  3. 公開抽查結果:建議地方政府應公開半年抽查報告與異常名單,建立外部監督誘因。
  4. 調整避難空間布局:在高密度生活區中,應預留真正可供使用之避難空間,例如校園、地區公設空間、地下空橋等。
  5. 強化社區活動中心避難功能:
    • 調查顯示,目前多數社區活動中心並未被列入防空避難處所
    • 可見這些歷年陸續興建的建築,在設計階段未考慮戰時避難或地下收容需求
    • 建議未來新建或改建社區活動中心時,應明列「避難功能指標」作為必備設計條件。

      🧱「社區活動中心本應是避難時可立即利用的在地公共空間,卻在行政資料中缺席,反映出多年來都市設計中『防災避難』的觀念缺位。」

📎 延伸參考資料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